从“国乒刘亦菲”到河北队主力:王添艺退出国家队后,用另一种方式续写乒乓热爱

在国乒“冠军扎堆”的队伍里,王添艺的故事始终带着一股让人惋惜的韧劲——14岁凭全国少年赛亚军敲开国家队大门,与樊振东同吃同住练球;21岁在全国锦标赛混双赛场,用一套自创的“侧切接急长”战术,搭档刘丁硕爆冷零封孙颖莎、王楚钦组成的“莎头组合”,一战惊艳乒坛。

可就在外界期待她冲击主力席位时,她却悄然退出国家队,直到2025年全运会,人们才在河北队的阵容里,重新看到那个笑着与孙颖莎击掌的身影。她的乒乓之路,从一开始就带着“逆袭”的底色。2002年出生在山东济南的王添艺,小时候是个体弱多病的“玻璃娃娃”,换季感冒、肺炎是家常便饭。

父母送她去球馆,本是想让她跟着爱打球的哥哥强身健体,没成想她一握球拍就展现出惊人天赋——高难度动作看几遍就能复刻,击球速度和落点预判远超同龄人,教练当场断言“这孩子是天生的乒乓苗子”。10岁那年,她更是打破鲁能青训“球探推荐”的惯例,成为当年唯一被教练组特招的队员,要知道,这里可是培养出张继科、李晓霞的“乒坛豪门”,选拔标准严苛到“每十个苗子里只留一个”。

进入国家队后,王添艺的拼劲更是出了名。每天清晨6点,她总是第一个出现在训练馆,对着发球机练到手掌起茧;晚上队友都走了,她还在研究战术录像,甚至主动找樊振东请教反手技巧。这份努力让她很快崭露头角:2017年刚入选国家二队,就拿到“运动健将”称号;2019年包揽意大利青少年公开赛女双冠军、匈牙利公开赛U18女单冠军。


2023年全国锦标赛上,面对被视作“夺冠大热”的“莎头组合”,她敢打敢拼,用变化多端的侧切削球打乱对手节奏,最终直落三局取胜,赛后连孙颖莎都笑着说“添艺这战术,真是把我打懵了”。可没人知道,这场高光胜利的背后,是她早已亮起红灯的身体。

从小体弱的她,常年承受国家队“每天8小时技术训练+2小时体能加练”的强度,肩关节劳损、腰椎间盘突出、膝关节积液等伤病接踵而至。2024年,她全年只参加了一场大赛,还因状态下滑失利;巴黎奥运会上,她没能以运动员身份站上赛场,而是作为孙颖莎的专属陪练,模仿伊藤美诚、早田希娜的打法,被教练组称为“人肉战术库”。镜头里,她总是默默递水、捡球,偶尔被捕捉到清秀的侧脸,还被网友冠以“国乒刘亦菲”的称号,可她却反复强调“希望大家多关注我的球技,而不是外貌”。

最终选择退出国家队,是王添艺在健康与热爱间做出的理性选择。但她没像外界猜测的那样“告别乒乓”,而是在2024年转会河北队,与好友孙颖莎并肩作战。在这里,训练强度虽降低,她却没丝毫松懈——每天雷打不动练6小时,和何卓佳搭档的双打组合,还被球迷称为“特殊打法杀手”,在全运会女团四分之一决赛中,两人在先输两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,逆转击败陈幸同、王艺迪的组合。即便在女团决赛中0:3输给奥运冠军陈梦,她也没气馁,反而笑着说“能和陈梦姐交手,每一分都学得过瘾”。

如今的王添艺,一边在河北队征战团体赛,一边在清华大学管理学院进修,把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条理。全运会结束后,有球迷在看台上喊“王添艺你好美”,她会羞涩地脸红;训练间隙,她会给孙颖莎塞零食,像普通女孩一样分享日常。有人说她“可惜”,没能在国家队走到最后;但对王添艺而言,从国家队的“潜力新星”,到省队的“中坚力量”,再到孙颖莎身边的“最佳战友”,她只是换了一个舞台继续热爱。正如她自己所说:“乒乓不只有站在最高领奖台的荣耀,能一直握着球拍,就很幸福。”


已有 76 位网友参与,快来吐槽:
发表评论